载《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研究”

小型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召开  

 

本刊编辑部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被恩格斯称为马克思的两大理论发现,是马克思主义的宝贵遗产。但是,揭示早期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的剩余价值学说是否同样能揭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主义社会生产方式呢?有人以为不可,并据此认为剩余价值学说过时了。那么,应该如何全面理解并正确地继承和发展剩余价值学说,将其从“社会变革理论”提升为“社会发展理论”,这是一个重大同时又会产生深远影响的理论课题。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武汉)研究员郝晓光博士在本职工作之外对这一课题进行了长达二十多年的刻苦钻研,他认为,仅从经济学、而不是从哲学上去研究剩余价值学说是无法继承剩余价值学说真谛的,要想继承和发展剩余价值学说,必须下大功夫研究建立完整的哲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也就是说,要从哲学上探讨剩余价值学说入手,逐步建立剩余价值哲学。研究建立剩余价值哲学所遵循的不是马克思的某段“原话”、也不是马克思某段话的“原意”、而是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剩余价值哲学研究不能做表面文章,建立剩余价值哲学体系的精髓深藏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中。目前为止,他已发表了《对“所谓马克思主义普遍价值概念定义”的否证》、《价值是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扬弃》、《对分工与分配的否定之否定》和《论剩余价值范畴的二重性》等论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性范畴”、“人性范畴”和“基本矛盾”等基础哲学问题进行了创新性的探索。同时,其他作者也应用“剩余价值哲学”的基本观点发表了一系列相关论文,对“劳动异化论与剩余价值论的关系”、“劳动与人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哲学的性质”与“唯物史观人与社会的统一”等理论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现在,这项研究正朝着既定的方向和目标进展。

有关剩余价值哲学研究的主要论文大多发表在《湖北社会科学》上,已在国内产生了一些积极影响。2008年3月7日,由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学会工作部举办的“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研究”小型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召开。会议由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陈昆满研究员主持,省内十多位专家学者展开了热烈的研讨。《湖北社会科学》的首任主编郝孚逸认为:两大发现之一的唯物史观,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历史观和方法论,其存在的基础和源泉不是别的,正是另一大发现的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从来就不赞成把剩余价值只当作地租和利润来看待。无视剩余价值的哲学底蕴,就等于否定剩余价值学说从而取消唯物史观。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夏振坤教授认为:经济学离不开哲学,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应该进行一体化研究,剩余价值范畴具有普适性,剩余价值哲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研究所所长欧阳康教授认为:剩余价值哲学研究建立哲学体系的目标难能可贵,关于人性范畴的研究应注意马克思的人性是“意识和意志的对象”与“自由自觉的活动”的思想。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赵凌云教授认为:剩余价值哲学研究的目的是打通马克思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发现的联系,这不仅是剩余价值范畴的研究、而且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三大组成部分应该进行整合,要特别注意马克思关于劳动的重要思想。湖北大学哲学研究所所长江畅教授认为:剩余价值哲学研究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物性范畴与人性范畴的问题很有新意,进一步的研究应具有世界视野、注意吸收现代哲学思想。湖北省哲学学会会长张武研究员认为:剩余价值不能与哲学割裂开,没有剩余价值学说就没有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哲学研究的目标是整套理论创新,难度巨大、意义重大,时代需要哲学创新。华中师范大学刘远传教授认为:剩余价值哲学研究是很有创意的取向、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其中关于“二生问题”(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和“二分问题”(分工与分配)的研究,应注意“二生”是否包含“二分”、以及“二分”是否能成为关系性范畴等问题。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王凤鹤教授认为:剩余价值哲学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剩余价值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影响道德、文化和精神等方面,完全可以成为哲学。《江汉论坛》陈金清副主编认为:建立哲学体系是难度极大的哲学系统工程,最重要的是建立范畴体系以及各个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剩余价值哲学研究应注意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将原著、时代和其他哲学研究成果结合起来。

二十多年来,《湖北社会科学》是剩余价值哲学研究论文的主要编发者,从编发者的角度来看,这项研究不是应景之作,而是始终遵循着同一种思路和同一种原则朝着一个远大的目标一步一步地向前发展。总之,剩余价值哲学研究内容严谨、形式规范,把坚持和发展做了很好的结合,把经典和现实做了很好的结合,有着很强的学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