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笔峰塔 

笔峰塔坐落在咸宁西北七里处的严家嘴。历史上的笔峰塔,的确曾经是一处壮观的风景。在修建金水闸以前,咸宁县城周围的山形水势,与现在完全不同。淦水如带,穿山绕城,蜿蜒百里,流经严家嘴而缓缓汇入斧头湖。严家嘴之所以得名,就在于它是伸向湖沼中的一个山嘴。山嘴之上,一塔如笔,遥遥倒插青天;塔上风铃,远远地召唤湖上的片片归帆。涨水季节,巨浸滔天,湖光塔影,蔚为大观。后来,1931年建金水闸,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围垦造田,湖水远遁而去,加上周围东一坨、西一搭的建筑升了起来,相形之下,本来并不高大的笔峰塔反而降了下去。
笔峰塔又名严家嘴石塔、笔花塔、向阳塔。“严家嘴石塔”是建塔之初的叫法,当时尚未形成固定的名称;同治五年《咸宁县志》的地图上,标出的是“笔峰塔”;光绪《续辑咸宁县志》则标作“笔花塔”,有可能是音转带来的笔误。有人认为它又名“慈恩雁塔”,那是因为误读了主持建塔的知县夏廷樾的一句话:“士之题名慈恩雁塔者,度必有礨硌瑰玮之才,以副予期望也已。”夏廷樾意思是说:那些中了进士的学子中,想来必定有超凡之人才,能够不负我的期望。他所说的“慈恩雁塔”远在长安,“题名慈恩雁塔”不过是用了一个典故,意思是“中了进士”。至于“向阳塔”的名称,则诞生于1970年向阳湖公社成立之后,纯属应景之名了。
说起笔峰塔,自然不能不说主持建塔的夏廷樾。夏廷樾(-1857),字憩亭,一字春岩,江西新建人。少负奇气,倜傥不群,以监生为县丞分发湖北,道光十一年(1831)署理蕲水县丞,参与平定赵金龙叛乱,议叙知县。道光十五年(1835)署理通山知县,十七年(1837)署理咸宁知县,次年即主持在严家嘴修建笔锋塔。
在咸宁历史上,夏廷樾不是第一个建塔者,严家嘴也不是唯一的建塔地址。在这以前,咸宁的文峰塔是建在县城旁边的。县城之东,南相山,北东皋,东皋之东有文笔峰。乾隆年间咸宁知县陈焕世的《移修石塔碑》,记载了康熙咸宁知县孙毓华修建石塔的经过,并追述了顺治间咸宁训导李之经(字凡九)修塔的故事。李之经曾“募赀建塔相山之麓,以为东南文笔之观”,可是他建在相山之麓的这座塔,并没有给咸宁带来多少文运,于是大家都归咎于“堪舆家止率己之见遗悮”,因此,县内人士都想异地迁建。但物力维艰,难为巧炊之妇,于是这事只好搁置了下来。
到了康熙二十二年(1683)秋,孙毓华(字树棠)以德安(府治安陆)知府兼摄咸宁县事。他上任第二年,“熟视山川,思佑斯文一脉;详察形势,不惮移塔东皋”。文中记载,孙毓华“爰捐清俸,移石更修。慨想西京作人之休,卜吉东城读书之台”。“作人”即“培育、造就人才”,可见此次移修,目的不外是振兴文运、培育人材,塔址则选在县城东门外的东皋山文笔峰。
一晃一百七十多年过去了,当中也没出过多少有作为的知县,文笔峰上这座塔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到道光十七年(1837) 夏廷樾上任之时,这里已经看不到一点塔的痕迹了。夏廷樾此番署理咸宁知县,到任之后,“思所以崇学术以振文教”。不过,他首先做的,却是劝修关帝庙。关帝庙的南面,正好就是曾经建有宝塔的文笔山。这时,关心科考文运的县中人士纷纷向他进言:“山故有塔,相传自相山移至于此,其废也才数十年。而塔之最古者,莫若严家嘴。”言下之意,是希望在严家嘴修建一座石塔。
夏廷樾下车伊始,做了一番深入的调查。原来,严家嘴这个小山丘,平滩曲港,一山岿然,当地人称为“塔山”。这是因为,此地原来有过一座塔。但塔早已垮塌并消失,只剩下一个地名了。(现在有人说,最早那座塔建于宋代,实际上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说法,因为始建年代根本无从考证。)夏廷樾了解到,“山外即大湖,湖漫衍百五十里出江。前此,人才之奇、科名之盛,归功于塔者居多。自塔山无塔,而水势直冲,无崇岗峻岭以为砥柱”。于是,他得出一个结论:难怪科考选举的人才寥寥无几的,原来是因为这里没有建塔呀!
塔之为物,源于佛教,又名浮图(亦作浮屠),一般用来藏舍利、经卷。后来,在中国民间发展为两种,一种是用于修补形势和厌胜镇邪的厌胜塔(亦称镇塔),一种是祈求文运兴盛的文峰塔(亦称笔峰塔、文笔塔)。当然,两种塔有时也并非分得那么清楚。清代以前在严家嘴建的那座塔,无疑是取堪舆家“水口捍卫”之说,修补山形,建塔镇水;后来,当地科考成绩不错,出了一些人材,人们又把“人材之奇,科名之盛”归功于它。虽然夏廷樾认为“塔之名,起于释氏;捍卫之说,出于形家,宜非儒者所深信”,但不宜“深信”,不是不信,他还是采纳了当地人士的意见,选址于严家嘴,以期收到镇水口、兴文运的双重效果。
道光十八年(1838) ,也即夏廷樾履职咸宁的第二年四月,造塔工程启动了。具体负责人是卢允恭、邓之升两位本籍的举人。工程攸关重大,两位举人不敢懈怠,结庐山旁,日夜督责,历时十一个月,到道光二十年(1840)才完工。而夏廷樾已于一年前离开,此时正在署理黄梅知县任上。他应邀写了一篇《淦川重建严家嘴石塔记》,详述了造塔的动因、始末以及取材、形制等等。

《石塔记》记载:“塔凡七级,其材皆用石,高九丈有奇”,“其第五级塑魁星像奉之”。这些记载,与现在的实际情形是吻合的。笔峰塔的塔基、塔座、塔体均呈八方形,塔基边长5.56米,占地202.05平方米,面铺方石;塔座边长4.38米,高1.2米,块石砌成;塔底边长2.2米,周长17.6米,底层南侧有一高2米、宽0.8米的拱门,门额题为“直达蟾宫”。塔中实以圆柱,塔底层北侧临门凿石为龛,龛顶外饰双龙戏珠,右饰丹凤朝阳,左饰吉祥如意。龛右石级绕柱边壁而砌,可容二人并行盘旋梯上,上六十六级便到第五层。该层南壁也有石龛,饰有简单图案,上下两龛原供有石塑魁星像。第六、七层不可攀。夏廷樾的《石塔记》刊于北壁,碑记高0.4米,宽0.8米。其顶封固,镌石为八卦图。除底层外,每层有四个圆窗,直径0.6米,间方错落而开。

笔峰塔的修建,为咸宁增添了一道胜景。夏廷樾在《石塔记》中说:“塔距城五里许,每一临眺,山不高而独耸,水欲往而仍流,东顾钟台石室,则慕李北海之才;南望潜山,问冯公读书遗迹,穆然想见其文人。”石塔建成后,“邑人感之,筑亭曰憩亭,建屋曰夏屋,纪其德政。”(左宗棠《夏公憩亭传》)憩亭一座,距石塔仅数十步,以夏廷樾的字号命名;夏屋三楹,就建在石塔旁边,以夏廷樾的姓氏命名。咸宁教谕单懋德、训导胡璧华分别作《夏屋记》、《憩亭记》以纪其盛。当时有一位八十岁的老童生刘骏赋诗赞道:“一塔亭亭拔地起,飞空插入青云里;疑是昆仑山上玉笋抽,天风吹着矗淦水;又疑巨灵削成卓笔峰,神斤鬼斧移至此……”

夏廷樾在咸宁任职两年后,于道光十九年(1839)改署黄梅知县,二十一年(1841)署大冶知县。后补授竹溪知县,因为其兄夏廷桢时任汉阳知府,为回避计,改任湖南湘阴知县。未及赴任,崇阳爆发了钟人杰起义,起义军相继占领崇阳、通城,接着围攻通山、蒲圻。湖广总督裕泰、湖北提督刘允孝、湖南提督台涌、副将双福等率清军两万余人,分四路围攻义军。起义军攻城不利,陷入官军围困。裕泰准备合兵围剿,夏廷樾深知合兵围剿难免伤及无辜、玉石俱焚,而钟人杰本来无意造反,仓促之下起事,一时人心未附,易于瓦解,于是请求给予三天期限,让他说服崇阳县民自缚“首逆”以归。他携带裕泰之命进入崇阳,说动当地绅民计赚钟人杰。其时,钟人杰等见大势已去,决定弃城他走。于是崇阳绅民诡称原充向导,避开官军。钟人杰等人出城数里,即陷入埋伏,被绑至刘允孝大营,崇阳、通城随即被官军收复。夏廷樾以功赏戴花翎,擢升直隶州同知衔,调任湘阴知县。不久又改任湘潭、长沙知县,升古丈坪同知、永顺府知府。道光三十年(1850)因随提督向荣平定李沅发之乱,升道员,不久因事被议解职。咸丰二年(1852)太平军进入湖南后,因解长沙之围有功复职,历任湖南粮盐道、四川茶盐道、四川按察使,升湖北布政使,兼摄巡抚之职。后因总督杨霈溃师于广济,被弹劾降级离任。因与左宗棠为儿女亲家(左宗棠第三子左孝勋娶夏廷樾之女),遂在湖南湘阴东乡左家养病。咸丰六年(1856)石达开纵横江西时,他在湘潭募捐助湖南援军军饷。咸丰七年(1857),赴刘腾鸿营襄赞军务。平定瑞州后,湖南巡抚让他办炮捐和茶厘总局。十月,因病去世,葬于湖南善化石马铺蒋家山。左宗棠有联挽道:“壮志挽宗邦,病时犹看吴钩笑;宦游悲末路,老去方知蜀道难。”此时离他出任咸宁知县,刚好二十年。

斯人去矣,石塔犹存。当初,夏廷樾的确是满怀虔诚,希望通过建造笔峰塔来激励士气、振兴文教的。他在《石塔记》中说:“盖古者建都立邑,一台一榭,必与士气相关,与善气相应。后世郡县,多假浮图之制,置诸城郭川原之上,于以周览形胜,所在高瞻而远瞩,固守土者之所以不废也。兹山当波流涌泄之区,回拱旋抱有塔焉,以补峰峦之所未起,倘亦人定胜天之事与?且夫人之学也,先定其规模以从事,犹塔之初基也;日积而月累焉,犹塔之层叠也;超乎尘俗之表,跻乎高明光大之域,犹塔之凌绝顶而干云霄也。善气之导迎,士气之激励,学术文风之奋兴,不将于塔乎?”

那么,这座“费钱约五千缗”建造的笔峰塔,是否真的发挥了预期的效用?笔峰塔修建前后,咸宁有多少举人进士,没有人就此作过统计。不过,到了光绪五年(1879),曾担任国史馆誊录的咸宁人余益杞在《建奎星阁记》中说:“严家嘴有浮屠焉,昔方伯夏公憩亭宰咸时建也。惟时人文蔚起,掇巍科者趾踵相属,以至于今,而其前阙如。”看来石塔的建立,确乎有助于“人材之奇,科举之盛”了。

不过,为增高山势而修的笔峰塔, 确实能起到点缀与美化山川风景之作用。登临笔峰塔, 不仅可一揽山水之美、悦情怡性,还可以荡开胸臆、激励文思,给人以悟理觉道之感受。正如英国现代文化人类学者马林诺夫斯基所说: “在个人方面, 巫术可以增加自信,发展道德习惯,并且使人对于难题抱着积极应付的乐观信心与态度,于是即处危难关头,亦能保持或重作个性及人格的调整。”笔峰塔在振兴文运中,大概也能起这么一种心理暗示作用吧。

又一个一百七十多年过去了,笔峰塔依旧保持着它的原样。只是,岁月沧桑,往日的夏屋和憩亭成为历史,不可再见;由于围垦,湖水已远远地消退了,再也看不到“水欲往而仍留”的壮观了;周长52米有余的塔基、周长35米的塔座的石块不见了;原来塔外飞檐悬挂的五十六个铜质风铃,也荡然无存了。胡璧华《留别淦川诸同志八首》第六首所描述的“湖干一塔响风铃,突兀峰岚影逼青”已成旧闻,终于只剩下孤零零的一座石塔了。

笔峰塔民间传说
        一:
        咸宁为风水宝地,淦河流域更是“三里一知县,沿河百秀才”。
        有一年,外籍的欧大爷当了咸宁县县令。听说咸宁人孟养浩在京城做了官,欧大爷每天清早赶到孟养浩老家请安。时间久了,佣人不愿开大门,就将一只靴从门下鸡狗进出的洞里(俗称狗脚眼)塞出来,说:“以后,欧大爷就给这靴磕三个响头,再塞进门内,就算请安了。”欧大爷觉得人不如狗,遂起破掉咸宁风水的念头。他请教风水先生,得知咸宁的风水龙脉在温泉潜山脚下的石硼口(今温泉一号桥河床)和咸宁县城南段马井。以前,孟养浩从京城回乡,因淦河石硼挡道,只能从这里下船步行回家。孟养浩再次回乡时,欧大爷赶到石硼口拜见他,提出,为了方便您回乡,我们打算凿通石硼和马井。结果,“白日千人挑,夜里万人填”。欧大爷听取风水先生建议,在石硼上洒黑狗血,然后用桐籽树打桩。听说石硼流了几天几夜的血水。从此,船可直接开到孟养浩家门口。如今,淦河孟家塆河段边有个地名叫渡船埠。
        石硼和马井凿开后,咸宁风水大破,从此“文官不拜相,武官不封候,财主无三代,清官不到头”。一天,桂花镇石城村大屋雷塆雷以諴的母亲做了一个梦,梦见淦河上飘着很多帽子。她连忙检起一顶,醒后方知是一场梦。第二年,她怀孕生下雷以諴。雷以諴官至清刑部左侍郎。于是,咸宁县各界纷纷募施款物,在淦河现向阳湖镇宝塔村严家嘴水口上建起笔峰塔,以保住风水。
        二:
        传说西河边住着一个叫吴刚的青年人,以打猎为生,力气很大,很有孝心。一年,西河两岸流行一种怪病,得了这病,人天天消瘦,四肢无力。他的母亲也染上了,吃什么药都治不好。一天,吴刚在山上采药,正好太乙真人从这里回太乙洞,问他采药做什么,吴刚将河两岸人们染病的事说了,太乙说只有桂花汤能治此病,桂花汤只有月宫有,得找嫦娥仙要去。月宫在天上,怎么才能上去呢?为了给老娘治病,他决心上月宫里去。于是他天天背石头垒高台,背了九十九天,高台终于垒成了,可是还是够不着天。他的孝心感动了凤凰山中的金凤凰,它驼着吴刚上了蟾宫。嫦娥知道事情经过后,感动不已,将桂花撒在西河里,河水成了桂花汤,人们喝了河水,顿时病都好了。玉帝见吴刚有孝心,便将他留在蟾宫看守桂花树,他也成了神仙。吴刚垒的这个石头台子,中间是空的,有阶梯便于上下,成了石塔。人们说西河的水是神仙水,称这条河为金河。后来文人在金字边加了三点水,便成淦河了。因为吴刚是从石塔上飞上蟾宫的,文人就在石塔的门额题了“直达蟾宫”四个字。
据清光绪《咸宁县志》载:“相山,文笔山故有塔,而塔之最,古者莫如严家嘴”。严家嘴笔峰塔始建于明朝,今塔系清道光年间(1838--1840年),重修。砖石结构,塔高28米,为七层楼阁式,塔基、塔座、塔体均呈八方形,塔基周长52.48米(边长5.56米),占地202.05平方米,面铺方石;塔座周长35.03米(边长4.38米),高1.2米,块石砌成。其南有石级可上,今基、座方石已拆。塔底边长2.2米,周长17.6米,底层南侧有一高2米、宽0.8米的拱门,门额题为“直达蟾宫”。塔中实以圆柱,塔底层北侧临门凿石为龛,龛顶外饰双龙戏珠,右饰丹凤朝阳,左饰吉祥如意。龛右石级绕柱边壁而砌,可容二人并行盘旋梯上,上66级便到第五层。第五层南壁也有石龛,饰有简单图案,上下两龛原供有石塑魁星像。第六、七层不可攀。夏廷樾的《石塔记》刊于北壁,碑记高0.4米,宽0.8米。其顶封固,镌石为八卦图。除底层外,每层有四个圆窗,直径0.6米,间方错落而开。塔原每层飞檐角下悬铜质风铃8个,总计56个,每个约重2.5公斤,风吹铃响,悠扬悦耳,数里之外可闻。因历年锈蚀无存,最后1个铜铃1966年被盗,今已无存。仅剩孤零零的一座石塔。塔内有石级石阶登临至第四层向外眺望,如果风和日丽,整个咸宁城景收于眼底。

向阳塔记
   “湖干一塔响风铃,突兀峰岚影逼青。”这是道光年间咸宁训导胡壁华对咸宁笔峰塔的描述。从历史记载看,各县历代都修有石塔、砖塔。塔之为物,源于佛教,又名浮图(亦作浮屠),一般用以藏舍利、经卷。后来,在中国民间发展为两种,一种是用于修补形势和厌胜镇邪的厌胜塔(亦称镇塔),一种是祈求文运兴盛的文塔(亦称笔峰塔),人材之奇,科名之盛,归切于塔者居多。在咸宁现存的古塔,有咸宁市咸安区严家嘴石的向阳塔、赤壁市马鞍山石塔、毕家畈石塔、龙坑砖塔等;重修的则有通山县翠屏石塔等。
向阳塔又名笔峰塔,坐落在咸宁市咸安区西北3.5公里处的严家嘴。即现在的咸安区向阳湖镇宝塔村,它始修于道光十八年(戊戌,1838)历时11个月,到道光12年才完工。笔峰塔塔基、塔座、塔体均呈八方形,面铺方石;塔座边长4.38米,高1.2米,块石砌成;塔底边长2.2米,周长17.6米,底层南侧有一高2米、宽0.8米的拱门,门额题“直达蟾宫”。塔中实以圆柱,塔底层北侧临门凿石为龛,龛顶外饰双龙戏珠,右饰丹凤朝阳,左饰吉祥如意。龛右石级绕柱边壁而砌,可容两人并行盘旋梯上,上六十六级便到第五层。该层南壁也有石龛,饰有简单图案,上下两龛原供有石塑魁星像。第六、七层不可攀。主修者咸宁知县夏廷樾的《淦川重建严家嘴石塔记》刊于北壁,碑记高0.4米,宽0.8米。塔顶封固修建之前,原址上本有一塔,久已不存,是取“水口捍卫”之说建塔而镇,道光十八年的咸宁知县夏廷樾,号憩亭,江西新建人,道光十七年(丁酉,1837)任咸宁知县,创修笔峰塔,后升湖北布政使。后来人们又把“人材之奇,科名之盛”归功于重修此塔。夏廷樾修建此塔,初衷是“思所以崇学术以振文教。”
向阳塔是为祈求文运的文峰塔,有镇山捍水的镇塔。正如咸宁知县夏廷樾在《淦川重建严家嘴石塔记》所言:“且夫人之学也,先定其规模以从事,犹塔之初基也;日积月累焉,犹塔之层叠也;超乎尘俗之表,跻乎高明光大之域,犹塔之凌绝顶而干云霄也。善气之导迎,士气之激励,学术文风之奋兴,不将干塔乎?悟之哉!”
不管建塔者初衷如何,今日看来,为增高山势而修的宝塔,确实能起到点缀与美化山川的作用。登临宝塔,不仅可一揽山水之美、心旷神怡,悦情怡性,还可以荡开胸臆、激励文思,给人以悟理觉道之感受。正如英国现代文化人类学者马林诺夫斯基所说:“在个人方面,巫术可以增加自信,发展道德习惯,并且使人对于难题抱着积极应付的乐观信心与态度,于是即处危难关头,亦能保持或重作个性及人格的调整。”大概,笔峰塔在振兴文运中,也能起这么一种心理暗示作用吧。